登上鸭灵号—— 观光明信片上著名的红色帆船,也是香港唯一一艘仍在运行的古老中式渔船。晚上亮起红灯,扬帆维港时,这道风景线,仅仅是昔日渔港的一道残影。
停泊在中环码头的这艘舺舨制于 1955 年,已经六十三岁了,是香港著名的旅游观光船。
虽然香港水域面积只有 1650 平方公里,仅为南中国海(340 万平方公里)的数千分之一,然而生物多样性足足有南中国海的三成。
六十年代,香港渔业最为鼎盛,红衫鱼一度年产量达七千多吨,香港人爱吃的家常小菜煎红衫鱼,如今已经成了濒危品种。前水上人导游小哥介绍,鸭灵号是三十呎渔船,分为四个船舱:船头储存干净食水,第二个船舱上安放妈祖,专门装渔获、盐和冰,视乎近岸还是远洋捕鱼,主船仓是主引掣室,然后往往一挤就两三家人,差不多十个人,才驶得动渔船。
至于尾舱,就是水上人的生活空间,睡房、厕所、厨房共治一炉。“传统来说以往水上人男尊女卑,怀孕的妇女不能到妈祖前,为方便工作,一定要留在船尾,而洗手间和厨房就在船尾右方,用木头搭棚僭见,当然没有冲水马桶!”这样,烟就不会熏到位于船舱里的睡房。
郭华喜和牛哥在鸭灵号上工作两年,他们都是老渔民,曾经在八九十年代的水域航行。 当时香港水质极好,远洋渔业旺盛,他们属于近岸作业。
牛哥家里是三代渔民,得名因贱名好养活,弟弟叫“狗仔”,“曾经捕鱼超过三十年,华喜笑说“他像牛仔一样!”早在八十年代退休,自幼跟船出海,使用“灯光船”——即是“晚上用灯光引鱼,用火水灯,再早点就用蒸气灯,有仓鱼,红衫鱼,又有黄花鱼,几种鱼一起,好开心的。”他忆述,以往鱼有季节性,六七月是鱿鱼季,八九月是鲛鱼,还有仓鱼,由香港西捕到东,再去珠江海。
华喜则是二十几岁跟阿爷出海,在大光山,使用拖网为主,称为“虾拖”——单拖的一种,船身两边叉架伸出海面上,将十三至十八个网放下水,收起来,就有牛鳅、虾蟹和濑尿虾,用上二十小时,航行往海南岛,一去就一个月。他家渔船属于较大的拖网船,晚上六七点下网,一间起三次网,“非常多虾,用冰冰着,大条就养着,细条就起肉,好丰富,不过当时是非法的,后来大陆开放就没再去了,怕被充公”,以往台风多,一个星期连续有三个风抓到许多海南岛生虾,“以前好多近岸海鱼,可能太多大陆船低拖网船,少了好多鱼!”
船航行到了香港仔,另一个昔日渔港,以往挤满数以百计的水上人渔船,如今只剩下寥寥几艘。以致古董中式渔船早已绝迹,这一艘得以幸存,是因为有英国人老板买下渔船,辗转易手,才到了第三任老板手里。
摇摇晃晃的航程中,牛哥一路慨叹以往水域有鱿鱼仔、黄花鱼之类,香港仔海水清澈,渔船下可以找到的鱼苗、贝类,越来越少,现时早已不见。
牛哥叹,“靠山食山,靠水食水,红衫鱼以往繁殖,三个月大,细细条的鱼不抓,留下来就可以发展,不过后来近代捕鱼设备太先进了,用电网的话,一电鱼种就死了,一用拖网,大细条都死了,现在塑胶太多,海水又污染,填海又改变水流,海床改变,鱼就改变。”现时香港有九成水产是进口的,有两成二来自南中国海,不过据英属哥伦比亚大学,对比五十年代,当地海产也下跌了七成到九成五。他数着,希望海洋能慢慢复原,然而香港非法捕捞问题严重,“环保一点好,不如不用饮管(吸管)。”
中华白海豚也离开香港人了,不过是回归天国。据渔护署数字显示,2017 年 4 月至 2018 年 3 月在港水域出没的中华白海豚有 47 条,较 2011 年度跌逾四成,甚至在大屿山东北面水域绝迹。香港海豚保育学会会长郑家泰相信是因多次填海工程之故,尤其港珠澳大桥人工岛自 2013 年起展开填海一百三十公顷的浩大工程,相信是主因。
香港于 2012 年起禁绝拖网,希望但似乎已经太迟,可以离开的渔民都离开了,转上公屋,一代渔民村落就此散落。香港捕捞渔业于 2017 年的渔产量约为 127600 公吨,现在只剩下 5150 艘渔船,工作的一万多人中,大部份是内地渔工。
花了近一小时,渔船终于才到了香港仔渔类批发市场,遇上批发商,原来他以往也是水上人,叹道:“我们同一辈就多渔民,下一代,都无啦!”
喜欢这篇文章?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,每天看点不一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