担任省级领导23载,上千次深入农村牧区调查研究,足迹遍布青海大地;在西宁家中办起的“牧民旅店”,为7000多牧民免费服务30年;从政50年,没有为一个亲属开过方便之门……为政一生,尕布龙谱写了一名共产党人无私奉公的大爱篇章。
1993年,从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党组副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后,尕布龙没闲着,而是钻进了荒山沟,一干就是18年。这一年,他67岁。
高原古城西宁被南北两山合抱,山高、坡陡、风大,植被稀少,常年干燥少雨。为改善南北两山的生态环境,青海省于1989年成立了西宁市“南北山绿化指挥部”,南北两山生态绿化工程由此拉开了序幕。也正是在这个时候,尕布龙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走上了另一个舞台:他转战植树造林一线,担任起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专职副总指挥。
当时,曾有好心人劝他:“您为公家操劳了大半辈子,现在退休了,该好好过几年舒坦日子了。”每次听到这样的好心相劝,尕布龙总会说:“党把我从一个放羊娃培养成领导干部,我要一心为党再出最后一点力,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。”
尕布龙没有食言。他全面负责两山的规划和水利设施建设的实施,亲自带领民工修路、整地、育苗、栽树、浇水……两山绿化初期,指挥部决定成立一个绿化专业队,由尕布龙亲自负责。为了带专业队干出好业绩,尕布龙每天和民工们一起劳动、一起吃饭,每天上班都比别人早。
有民工开玩笑说:“您过去当的是省级大官,现在负责个绿化专业队,连个生产队长都不如。”尕布龙爽朗一笑,认真地说:“干工作在哪儿都一样,当省长的人不见得能当好生产队长,这方面我还要向你学习哩!”
对待工作,尕布龙一丝不苟。“尕省长来这么远的地方指导我们,坑挖多深、多大,水怎么浇,这些啥都懂。”西宁市北山护林员刘宝邦说。北山绿化区盐碱度高,且地形复杂,为了提高绿化效率,尕布龙亲自选定了几十种树苗在绿化区试种,他创建的500多亩苗圃至今还为南北两山绿化工程提供优良苗木。
“尕主任就像一个民工队长,穿着蓝大卦,戴个白帽子,穿个黄球鞋,每天亲自带领民工,浇水、挖坑、栽树,啥都自己干。”青海南北山绿化指挥部绿化处副处长朱洪杰说。有一次,他清晨6点就出门去拉云杉苗子,本想中午赶回指挥部吃午饭,可因修路堵车,中午没能返回。饥饿难耐的他跑到老乡家里要洋芋充饥,可能是因为他满身泥土,竟被当做乞丐赶了出来。
朱洪杰记得,有一次,尕布龙早上7点就到山上劳作,等民工们上山时,他已经干了两个小时,挖树坑、扛树苗,干得不亦乐乎。一直到天快黑,尕布龙才站在山坡上,用沙哑的声音喊着让大家收工。可话音刚落,他就突然瘫倒在地。他累倒了,人们忙跑上去把他抬下了山坡……
高原的春天,正值植树时节,可山里仍然寒气逼人。2月的一天,山上狂风大作,尕布龙本来就有点感冒,加上干了一天的活,累得支持不住,就靠在苗圃的地埂上睡着了。收工时,人们发现他不见了。等到找到他时,他快被大风裹挟来的黄土埋住了,身上、脸上、耳朵、鼻孔全是土。第二天,尕布龙感冒加重,脸色发青,肺气肿复发。人们劝他住院治疗,他在医务室打了吊针后,又来到山里带领专业队干活。
多年辛苦劳作,最终积劳成疾,尕布龙彻底病倒了。重病住院的他,心里最牵挂的依旧是那片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土地。“病房里能看到北山那边,他就经常站在窗前看,念叨今年的树长得怎么样了,还经常跟家里人说,能不能把他带去看一看。”主治医生、青海省人民医院高干病房主任朱爱琴说。
2001年,尕布龙被授予“全国母亲河奖”,他将两万元奖金全部捐出,奖给了绿化南北两山的先进个人和单位。2003年,尕布龙从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副总指挥的岗位上正式退了下来,但他却不忍心丢下那些亲手栽植的林木,每天仍然自带干粮,上山去看护苗圃,仍然和民工们一起劳动,直到最后躺在了病榻上。
如今,尕布龙十多年的辛劳已结出硕果,西宁南北两山造林面积近4万亩,植树达3000多万株,成活率为80%,建成山地苗圃500多亩,昔日的荒山秃岭已绿树成荫,还有12处旅游景点。
青山无言,洒完最后一滴心血,尕布龙永远离开了郁郁葱葱的西宁南北两山,留给后人一片片阴凉和无尽的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