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沈阳7月16日电(李䶮、邹明仲)“阿尔乡镇地处科尔沁沙地。”阿尔乡镇副镇长马辉走在植被茂盛的林间小路上,向记者介绍说:“这片林子是我们村民生生在沙地里种出来的。” 阿尔乡镇位于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阜新市彰武县,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。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占全省沙化面积的四分之一,所属24个乡镇有23个都有沙化土地分布,其中阿尔乡镇受风沙危害最严重。 马辉在镇林业部门工作已超过20年。“在上世纪90年代,我们所属的一些村庄甚至被环境专家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,建议整体搬迁。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出路,要么挡住风沙,要么看著自家房子被沙丘掩埋。”马辉说。 作为中国“三北防护林”工程的一部分,阿尔乡镇多年来通过退耕还林和退牧还林,实施造林工程。目前,全镇已完成“三北防护林”造林121950亩,这个曾经面临沙地侵蚀的小镇森林覆盖率已接近50%。 “三北防护林”工程从1978年开始,为中国东北、华北和西北地区建设了一条“绿色长城”。截至2017年9月,该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2918.53万公顷,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建设初期的5.05%提高至13.02%,森林蓄积量由起初7.2亿立方米增加到20.98亿立方米,共治理沙化土地33.62万平方公里。 与阿尔乡镇一样,彰武县的四合城镇也同样直面科尔沁沙地的威胁,沙化程度曾高达75%。40年来,这里的居民挖沙挑水,也为自己的家乡建起了绿色屏障。 “我小时候对绿色的记忆很少,漫天沙尘,连门都会被沙子堵住。”四合城镇的“造林人”杨海清说,“1969年我结婚了,后来有了三个孩子,看著他们在沙堆里长大,我就琢磨必须得把沙子治住,要不子子孙孙就没法在这儿过了。” 1984年,杨海清响应政府承包沙荒植树造林的政策,包下了1200亩沙地,把家里的牲畜变卖了1万元,又在信用社贷款1万元,开始了他的造林计划。 “树在流沙中扎不下根,所以要把流沙固定住,要先种上草。”杨海清说,他当年赶著借来的几群羊从沙丘上跑过,在蹄印中洒下了“沙打旺”的草籽。这种豆科植物,根系深而粗壮,是防风固沙的优良作物。 从那以后的30余年中,杨海清一共培育了1410亩林地,种活了12万棵樟子松和3.5万株杨树,成为远近闻名的植树大户。 “这是经济林,但更重要的是生态效益。”杨海清说,“我就想守著这些树,少了就补种,让它们守护好我的家乡。” 据介绍,彰武县根据国家“三北防护林”工程规划,已沿辽宁、内蒙古交界区域营造了宽2公里、长171公里的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带。40年以来,全县累计完成三北治沙造林面积126.5万亩,封山育林23.8万亩。通过实施防沙治沙工程,全县年均扬沙天气由过去的40天减少到现在的18天。(完)